【我与中医药征文展播】杨诗龙:新时代里的“新药工”

发布时间:2018-06-15来源:荆州市中医院

对中医药而言,现在称得上最好的时代。然而,在中医药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,中医药人才断层,青黄不接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。将祖国医学继承好,发展好,是我们新一代中医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作为新时代的药师,从事新发展背景下中药工作的我,一直在寻找属于我的使命感,而这一使命,赋予了我一个新称谓“新药工”。

在大家的印象里,年纪相对较大、经历更加丰富的老药师,炮制出来的饮片或者做出来的药丸相对更好,大家也都尊称他们“老药工”,他们的经验也甚是宝贵。“新药工”自然是相对老药工而言的。第一次对“新药工”有深刻印象,那是在研究生求学期间,我的导师经常教诲我们:“在目前中药传承形势危急的情况下,我们应当立足于先辈们经验累积的基础上,融合现代化的思维和方法,做创新型的事,做出易于青年医药师或大众理解的经验转化,用新的技术手段去促进传承。他们是‘老药工’,而我们是新时代的‘新药工’。”

一开始,并不了解“新药工”的意义,慢慢地,我才体会到它深刻的内涵。

不管是“新药工”还是“老药工”,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是最核心的内容。“老药工”不只技艺精湛,他们做出的每一粒药丸皆是从其心头滚过,炮制的每一片中药皆是其细心的成果。只有用心,药才有灵性、才有药效。这就犹如一顿上好的佳肴,必有一颗精心烹调的匠心。虽然我们的技艺还有待修炼,但这珍贵的工匠精神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,才是“新药工”最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
《本草中国》纪录片之所以那么火,里面那些“老药工”对药、对人生的态度,我想才是其最大的金字招牌。倘若粗制滥造,必将做不出上好的良药,甚至还有害身体,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。现在新闻里时不时传出中药材(饮片)造假;用苹果皮冒充板蓝根;在成品中勾兑化学物等等。无他,这是背离了作为“药工”最基本的原则,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生命健康,为了追求利益而背弃匠心精神,他们怎能对得起“药工”这一赞美称呼。

作为“新药工”,新,体现在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,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做药事,做到更进一步地精益求精,但又不离本源,遵守中医药自身规律。在大学期间,我对中药炮制并不感兴趣,觉得它太没有技术含量,甚是无聊乏味,老师们教学也只是按照书本的记载教导我们简单地切、炒、煮等,然后去检测成分。

研究生期间,是导师的教导让我逐渐用开阔的眼光来看待它,慢慢地开始喜欢上它。原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蒸、煮、炒、切,除了有其历史渊源和特殊的作用外,还可以用现代的技术去改造它。比如炮制中药的文火、中火、武火怎么来掌握,怎样来断定砂炒至的灵活状态?饮片炒至棕黄色、焦褐色等怎样界定它们的颜色?这些经验描述的文字语言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,判断的程度都一不一样,怎样用现代技术来控制过程中的这些不定因素,让大家容易把握这些关键点呢?那我们用现代技术来客观化这些经验术语……

这些新的东西,既有突破,而又不失其本源规律,让我体会到了中药炮制的不简单和无穷魅力,不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无聊乏味。

当然,现在有些新方法用于中药的研究上有些矫枉过正:拿着西化的标准和方法来现代化,用西医的理论在指导“中药”的使用,这背离了中医药本身的发展规律。因此在我看来,盲目求新也不是“新药工”该有的使命。

回首过去,我从一个不入行的学生,慢慢成长为了一名药师,一名深爱着中医药的“新药工”。是这个使命感在指引着我:“药事,不离匠心;求新,不违本源。”而我也将继续在它的指引下,向着前方,继续奔走……


作者简介:杨诗龙

中药师,药剂学硕士,中共党员,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。现为荆州市首批中医药“师带徒”学术继承人。长期致力于中药饮片质量、中药鉴定以及中药炮制工作和研究。

 
 
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
中国-湖北荆州市江津东路172号 邮编:434000 联系电话:0716-8126310 0716-8126912 鄂公网安备 42100202000055号
鄂ICP备1800114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