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与中医药征文展播】邱丽:印象中医药

发布时间:2018-08-08来源:荆州市中医院

我与中医药的情结源于自身和祖祖辈辈与中医药密不可分的联系。从小生活在山脚下的我们,没有城市生活的方便,更没有便利的医疗,大家生病了总是按照祖辈或者左邻右舍的秘方在山上自己采药,我也就由此开始接触中医药。记得小时候夏天,我们有一个让人兴奋的活动,就是约上小伙伴到山里、田地间采集青蛙藤、金银花以及叶下珠等中草药,并用这些中草药泡水,口感十分甘甜。这就是我对中药的第一印象,好喝的植物。


我们农村盛行补益之风,这使我对中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记得上学时母亲总趁我们放假期间,给我们做中药炖排骨,其中很多中药如黑豆、党参、黄芪、当归、薏米、熟地、川芎、大枣、龙眼肉之类仍记忆犹新。母亲告诉我们这是补气血的,学习辛苦可以补补,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种习俗仍未改变,每当回家,母亲总会炖补药给我们喝。这是我对中药的第二印象,补身体的植物。


在上初中的时候,妹妹不小心被热水烫伤了右腿,这种情况放在现在估计要住院一周以上。当时父亲找了一瓶邻居调配好的中草药,坚持给妹妹上药,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,妹妹的腿伤得到了基本恢复,并没有留下疤痕。这是我对中药的第三印象,可以治病的植物。


我对中药的第四印象来自于我的一次高中经历。当时上学时不知接触了什么,开始出现反复过敏,严重时身上出了很多红疹并伴有剧烈瘙痒。在卫生院打消炎针、吃抗过敏药,折腾了很多天仍没有改善。我母亲四处求寻秘方,终于打听到一个外用的中药处方,通过外洗两次就得到了痊愈,至今未再发作。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了中药不亚于西药的优势,也促使了我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。


上大学后,我开始真正接触中医药,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的理论并领略到了经典的魅力。通过努力我有幸跟随湖北名医陈国权教授学习中医,陈国权教授擅长运用经典治疗杂病,对《金匮要略》有很深的研究,并立足《金匮要略》提出了从脏腑出发治疗杂病的独到见解,让我对于中医逐步建立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想。从那时开始,我尝试给他人开中药。

记得伯母夜尿多,每晚5-6次,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,结合伯母的年龄,舌脉,我考虑肾气亏虚,用肾气丸加减开下处方,伯母服用三副后夜尿次数减少,后坚持服用一月后夜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。这是我第一次作为中医尝到甜头。后来在她们的宣传下,每次回家都会有邻居找我看病,让我感觉到了作为中医的光荣以及对中医药疗效的进一步认可。


当从本科步入到研究生的学习中,我开始接触到专病的中医药治疗,在肾内科学习的日子里,我看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效,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教授曾提出中药排石的三段论:活血行气促动石(扩张输尿管),如当归、香附、乌药;利尿通淋促排石,如薏苡仁、车前草;补肾补气血促痊愈(粘膜损伤修复)如杜仲、川断、北芪、当归。


如今,我来到了医院,开始从事肺病工作,接触到了众多感冒、咳嗽喘息的病人,突然让我回想起了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治疗伤风感冒的条文,“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”,麻黄汤、桂枝汤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方剂,对于急性感冒发热咳嗽等疾病往往三剂就见效。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优势不仅是治疗慢性病,对急性病的疗效亦很显著。


对于中医药的理解,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的熟知,渐渐地发现了她的美,发现了她的博大精深又贴近生活,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也将会与中医药相伴一生,这大概就是我与中医药那不解的情结吧!

作者简介:邱丽

住院医师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,从事内科工作2年,曾师从湖北名医陈国权教授3年,系统学习《金匮要略》治疗内伤杂病,发表核心期刊2篇。擅长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。



 
 
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
中国-湖北荆州市江津东路172号 邮编:434000 联系电话:0716-8126310 0716-8126912 鄂公网安备 42100202000055号
鄂ICP备18001141号-2